相信大家來Curves運動,不僅為了追求更好的體態,更希望提升整體健康。然而,你是否偶爾感到疲倦、皮膚狀況不佳,或身體有種說不出的沉重感?這些問題可能與你的腸道健康有關。腸道不僅負責消化,還被科學家稱為「人體第二大腦」,影響情緒、免疫力,甚至整體活力。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腸道如何影響健康,以及如何預防「腸漏症」!
腸道:不只是消化,透過「腸腦軸線」影響身心健康
腸道不只是分解食物的器官,它還是免疫系統和排毒系統的重要一環。科學家發現,腸道與大腦透過「腸腦軸線」密切聯繫,影響身心健康:
●神經途徑:迷走神經是連接腸道和大腦的主要通道。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物及炎症訊號等直接透過迷走神經傳遞到大腦,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
●內分泌途徑:腸道產生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透過血液循環到達大腦,影響食慾、營養素吸收、心情,甚至睡眠品質。
●免疫途徑: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中心。當腸道發炎,炎症因子可能進入血液,影響全身健康;長期的發炎,可能導致腦霧、疲倦感、憂鬱症或阿茲海默症等。
●代謝途徑:腸道益生菌分解食物時,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等物質短鏈脂肪酸(如丁酸)、色胺酸代謝物等物質,是腸道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還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腸漏:當腸道長期出現問題,導致屏障受損
腸道屏障由黏液層、腸道細胞和緊密連接蛋白組成,負責阻擋細菌和毒素,同時允許營養素進入血液;當長期不良飲食、壓力、過度使用抗生素或環境毒素等因素導致腸道屏障受損,腸道菌食用腸黏膜,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當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後,可能引發慢性炎症,影響全身健康,包括皮膚、腦部,精神,甚至心血管等。
如何判斷可能出現腸漏徵兆?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徵兆,可能提示腸道健康需要關注:
●排便異常:排便頻率和糞便的形狀是最直接反映腸道功能的指標,當排便頻率過於頻繁或稀疏及糞便形狀不成形、水樣、稀爛或羊糞狀,都要特別注意。
●皮膚問題: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重要的排毒途徑。當腸道屏障受損,無法有效阻止有害物質進入血液時,這些物質會引發全身性發炎,當出現濕疹、痤瘡、蕁麻疹等皮膚問題,可能與腸道炎症和菌群失衡有關。
●持續疲勞:即使充分休息,仍感到疲倦或腦霧,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的一個典型徵兆。造成這樣的現象可能源於腸道屏障受損導致營養吸收不良,以及影響血清素的神經物質的分泌,影響腸腦軸線的健康。
如何預防腸漏,提升腸道健康?
- 健康飲食:減少加工食品、高糖、高油及反式脂肪食物。若對特定食物(如麩質或乳製品)敏感,適度避免以降低腸道炎症。多吃抗炎食物,如富含Omega-3的鮭魚、亞麻籽,及富含纖維的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膳食纖維能促進益生菌生長,鞏固腸道屏障。
- 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規律長期的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幫助食物順利通過消化道,減少便秘困擾;還能幫助緩解壓力、穩定身心,搭配充足睡眠及戒菸限酒,幫避免對於腸道屏障進一步損害。
- 長期足量益生菌:長期補充優質益生菌可增強腸道黏膜、抑制壞菌生長,並促進毒素代謝;並且需要攝取足量益生菌,確保益菌順利通過胃酸、膽汁及消化酵素降解的考驗,幫助有效抵達腸道定殖,守護腸道健康。
腸道健康影響的不只是消化,更關係到免疫力、情緒與整體狀態。從飲食、運動到益生菌補充,都是強化腸道屏障、預防慢性發炎的重要關鍵;搭配Curves可爾姿的運動習慣,讓身體真正由內而外獲得健康與活力。
參考文獻:
Monda, V., et al. (2017). Exercise modifies the gut microbiota with positive health effects.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Volume 2017, 3831972.;Yusuke Kinashi1 and Koji Hase. (2021). Partners in Leaky Gut Syndrome : Intestinal Dysbiosis and Autoimmunit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Volume 12, 673708. ;Brian E. Lacy., et al.(2024). Leaky Gut Syndrome: Myths and Managemen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Volume 20, Issue 5;Yu-Rim Chae., et al.(2024). Diet-Induced Gut Dysbiosis and Leaky Gut Syndrome. J. Microbiol. Biotechnol. Volume 34(4): 747–756;Hill, C., et al. (2014). The International;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scope and appropriate use of the term probiotic.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1(8), 50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