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8日 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是由世界過敏組織(W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發起的節日,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大眾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重視及預防。
而在台灣,根據108 年健保資料的分析,約有355 萬人因過敏困擾而就醫,除了打噴嚏、皮膚搔癢、黑眼圈等症狀,還可能導致睡眠障礙、精神不佳等問題,已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過敏的病因複雜,可能是遺傳、環境汙染、工業發展等因素引發,隨著過敏人數的攀升,免疫系統調節仍然是21世紀科學中最熱門的研究項目之一,在這些臨床研究指出,選對益生菌,有助於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作用喔!
首先來瞭解過敏如何發生?神秘的身體的免疫機制
人為什麼會過敏呢?我們人體免疫系統的存在,是為了抵禦外來物入侵。可是當它錯將無害的物質當作敵人時,為了防禦而產生過度發炎反應,就稱為「過敏反應」。
常見的過敏原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吸入(接觸)性和食物性
1.吸入(接觸)性:空氣污染(PM2.5懸浮微粒)、氣溫變化、花粉、塵螨、灰塵、動物皮毛、蟑螂…等。
2.食物性:台灣前六名食物過敏原,包含蝦、蟹、芒果、花生、牛奶及蛋等製品。
人體免疫系統有個重要的角色「Th cell (T輔助細胞)」,它可以釋放多種細胞激素註1來調節免疫反應的強度和範圍,Th cell有幾個不同類型,例如Th1(Th細胞第一型)、Th2(Th細胞第二型),兩者各自有特殊免疫功能,在各司其職下,兩者在體內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而過敏的發生,就是這個平衡受到破壞。當過敏原接觸到腸道或呼吸道黏膜時,,人體錯將過敏原當成有害物而啟動免疫機制,造成Th2的作用過度活躍,並且分泌IL-4、IL-5、IL-17等細胞激素,除了促進發炎反應外,也會導致人體形成特異性IgE(免疫球蛋白E)註2抗體,IgE刺激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從而產生過敏。
註1:細胞激素是一組蛋白質及多肽,作為信號蛋白,是細胞間溝通的方式。
註2:IgE濃度檢測是急性過敏的測量指標
益生菌5機轉共同調節過敏體質
我們常在廣告上看見補充益生菌可以調整過敏體質,但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其實,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對於免疫調節是有幫助的!原理的運作主要是靠以下5種機制來調節免疫及減少過敏症狀:
人體免疫系統廣大且複雜,很難在一個篇幅內說明完善,我們先用簡單的譬喻方式解釋(如下圖),想像Th細胞是總司令官,當過敏原進入,司令官發號錯誤命令,導致Th2部隊派遣太多士兵,使得Th1部隊士兵減少,使過敏發生,而益生菌的角色就是在修正司令官的錯誤命令。
因此針對益生菌最主要調節過敏的機轉,可以在一開始就請總司令官調整不同部隊指揮官人數(調節免疫細胞功能),也可以修正訊號傳遞的內容(調節細胞激素平衡),讓整場戰役可以平安落幕。
此外,WAO於2015年的指引也明確建議,有過敏家族遺傳的懷孕婦女,建議於妊娠第35週開始每天攝取益生菌,且於哺乳期間持續補充,幫助寶寶調節體質,達到預防過敏的效果!
改善過敏是長期抗戰
過敏是個持續又惱人的疾病,建議過敏困擾者生活中盡量遠離過敏原,並養成良好且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過程中需要保持耐心、長期且不間斷地補充益生菌來維持和改善腸道健康,預防與治療兼顧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喔!
資料來源:
1.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8年7月5日)。世界過敏性疾病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
2.Chih-Jaan Tai. Clinical Evaluation of Kang-Min-he-Fang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2-1). Yearbook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06 ;24(1), 53-74.
3. Zimmerman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allergic sensitization, eczema, and asthma: A systematic review.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 143:467-85.
3.Steiner & Lorentz. Probiotic Potential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in Allergic Rhinitis.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21; 182:807–818.
4.Mazziotta et al. Probiotics Mechanism of Action on Immune Cells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Cells. 2023; 12(1):184.
5.Fiocchi et al.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Journal. 2015;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