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媽媽上完廁所沖水時發現尿液呈現淡淡的紅色,擔心自己身體出狀況才排出血尿,緊急之下到了門診就醫,發現沒有什麼特殊疾病及用藥紀錄,經過醫師問診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最近是紅龍果產季,吃多的情況下影響到尿液顏色改變,停止吃紅龍果之後,尿液就會復正常了!
尿液是由腎臟過濾後排出體內的廢物,主要由水、電解質(如鈉、氯)、尿素及尿酸組成,而尿液的顏色是來自於化學物質尿色素(urochrome),在正常情況下,尿液大多呈現透明狀的淡黃色或是淡稻草色,尿量少時呈黃褐色,早上起床後的第一次排尿顏色較深。
尿液可作為人體是否需要補水或是身體情況是否良好的基礎簡易指標,根據國外醫療網站克里夫蘭診所列舉幾種異常的尿液顏色及其代表疾病:
• 透明無色(No color):飲水過多時,尿液會呈現透明無色的狀態,這時要注意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 淡黃色又稱淡稻草色(Pale straw to dark yellow):屬正常,體內水份是足夠。
• 琥珀色或蜂蜜色(Amber or honey colored):有可能是因為氣溫炎熱導致排汗過多,造成的輕度脫水,需要持續補充水分。
• 深褐色(Syrup or brown ale ):尿液顏色偏向糖漿或是啤酒的顏色,代表身體處於脫水狀態,需要立即補充水份,也有可能是肝膽及腎臟疾病,或是罕見疾病紫質症導致尿液顏色呈現深褐色。
• 粉紅或微紅色(Pink to reddish):若尿液呈現微紅的顏色有可能是因為食物造成的,像是火龍果所含的甜菜苷色素雖然會使尿液變紅,但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任何影響,但如果沒有吃任何會讓尿液變紅的食物,就要注意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血尿、腎臟疾病、泌尿道感染…等。
• 橘色(Orange):此時身體呈現脫水狀態;常見的原因是由食物或藥物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肝臟或膽管的疾病導致尿液呈現橘色。
• 藍色或綠色(Blue/green):藍色尿液可能與遺傳性高血鈣、亞甲基藍藥物有關;此外還有一種色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藍尿布症候群(Blue Diaper Syndrome)也可能排出藍色尿;綠色尿液則與消炎藥物或綠膿桿菌感染有關。
• 尿液混濁(Cloudy):可能是因為脫水,也有可能是因為腎結石或泌尿道感染造成。
• 尿液帶有泡泡(Foamy):正常情況下,尿液帶有泡泡可能是因為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造成泡泡產生,但若泡泡多且久久沒有消泡,可能跟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過多,或是腎臟等疾病有關。
►排尿時有尿騷味正常嗎?!
除了尿液顏色,我們也可以觀察尿液的氣味是否異常來檢視健康狀況,一般來說正常的尿液剛排出時會有很但的麥茶味道、或是近乎無氣味,但與細菌接觸後,會將尿素分解產生尿騷味,除此之外若排尿時就可以聞到異味,那就要注意自身狀況了!
• 惡臭味:常見的原因是因為細菌感染、泌尿道系統感染化膿導致臭味產生。
• 水果味: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病患在排尿時常會帶有甜水果味,因為血液中及尿液中會帶有酮體,味道類似成熟的水果氣味。
還有一種常見的可能原因是跟食物有關,像是喝下過多的咖啡,排尿時會有淡淡的咖啡味,吃下過多的大蒜、洋蔥等含硫化物的食物,尿液味道就會較重。
保持良好的排尿狀態有方法!
尿液學問大,若發現自己的尿液顏色或氣味有異常時,建議盡速就醫尋求專業協助是最好的!除此之外可以透過日常作息保持排尿最佳狀態:
• 不憋尿:現代人生活忙碌,像是跑外勤不方便上廁所,或是工作太忙總要忍到不能忍時才願意解尿,這樣長期憋尿的行為,很容易提升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 攝取足夠的水分:透過尿液顏色我們可以發現,尿液狀態跟飲水量有很大的關係,當飲水量足夠了,才會有足夠的尿液沖洗尿道,減少泌尿道內細菌繁殖的機會。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飲水習慣,就是配合活動量調整飲水量;成人每日的飲水量須達人體體重的30~40倍,但其實會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而調整每日所需的水量,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的排汗量較一般活動來的多,需要攝取更多的水分。
►運動前後這樣喝水,運動表現更好!
以有習慣運動的人來說,運動的時間、環境以及運動強度都會影響當日的需水量,但千萬不要等到真的口渴才一口氣補充水分,因為那時身體已呈現缺水的情形,若一下子攝取過多水分,身體無法立即儲存大量水分,反而會經由腎臟傳遞進水太多的訊號而加速排尿的速度,短時間攝取過多白開水也可能造成低血鈉症,即俗稱之水中毒。
一般來說,建議在運動前2-3小時先喝分次攝取500cc的室溫水,有助於增加血液循環,供應肌肉與細胞充足的氧氣與養分,使得運動的表現更好;運動中需每10-20分鐘分次補充200cc到300cc的水分。
看到這邊你是不是更瞭解尿液了呢?雖然尿液是身體的排泄物,但透過簡單的觀察可以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讓我們可以適時做調整喔!下次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吧!
參考資料:《What The Color of Your Pee Says About You》、衛福部南投醫院、康健雜誌、良醫健康、hello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