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塑料妖魔化!1907年比利時化學家利奧·貝克蘭(Leo Bakeland)發明了第一種化學合成的塑料-酚醛樹脂後,便大大的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而現在我們視為「不環保」的塑料,其實在發明時,是為了讓塑料替代珍貴或稀缺的自然材料,甚至是因開採而造成環境破壞的材料替代品,比如19世紀以塑料取代象牙製成的台球、以塑料取代龜殼製成的餐具…等。
原以「環保」為美意的塑料,卻因為「一次性用品」的想法,讓塑料商品在市場上延伸出了浪費的問題,但是塑料就要一輩子染上「不環保」汙名嗎?
其實不然,許多政府、業者也積極地在想方設法地減少塑料的使用,像是限塑政策,同時也不斷提倡、教導人們正確使用塑料製品的方法,而「回收再利用」就是增加塑料利用價值的一環,大家知道臺灣的塑膠回收率其實是台灣之光嗎?
根據2022調查,全球塑膠瓶回收率最高的國家是台灣和德國,台灣塑膠回收率高達40%,遠高於全球塑膠回收率10%;回收儼然成為全民運動,這是源於政府及民間一同努力的成果!環保部從2018年,透過減少一次性塑膠、減少原生塑膠原料、鼓勵獎勵回收及再生塑膠原料等政策,以2020年為基準年,並展望2025能減少原生塑膠使用量10.4萬噸、目標2030年減量13.8萬噸;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日常除了減少一次性塑膠用量,例如飲料杯、塑膠袋等等外,還需要強化回收的概念,確保將可回收的塑膠材質進行回收。
究竟哪些塑膠材質可以回收呢?
1.了解不同塑膠材質的特性:塑膠回收主要分成7大類(如下圖),會依據耐熱程度及材質特徵不同,而使用在不同的產品上面,塑膠瓶上都會有相應的材質或編號,就能快速了解是使用哪種材質了!
以上這些是常見的塑膠材質,但因為材質種類受限,並非所有材質都適合回收再利用,因此環保行動仍建議從日常開始。生活中盡量減塑,避免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就能為永續盡一份心力!最常見和容易回收再利用的主要是HDPE、PET和PP這樣的塑膠材質。
2.做好塑膠瓶的分類回收:依據材質分類後,洗淨瓶器及瀝乾水分再做回收,可以有效提高回收效率及再利用品質。
3.大家一起做:鼓勵身邊親朋好友一起進行塑膠回收的行列,讓小行動集結成大力量;目前部分便利商店或賣場外有推動瓶器回收的獎勵機制,也可以多加利用喔!除了仰賴民眾的回收外,政府和企業正在努力提高可回收材質的回收利用率,賦予塑膠循環新生命及循環經濟。
塑膠的回收與再生旅途
整個完整的回收再生旅途其實非常長,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吧!
1.收集分類:業者收集民眾透過社區回收、便利商店回收、賣場回收等方式所得到的塑膠瓶。
2.清洗:經過清洗去除雜質和汙染物。
3.粉碎:經過破色製成塑膠碎片。
4.造粒:塑膠碎片經過造粒,製成各式塑膠粒。
5.製造:將塑膠粒再製成各種不同的塑膠製品。
以目前情況來說,再生塑膠已可使用到多種產品上,像各式瓶器、文具用品、紡織品、工業用品、運動用品及物流載具…等;近年的新技術還可使用在食品容器上。
但因再生塑膠與原生塑膠在密封性、保護性仍有一些落差,所以使用在食品容器上的話,效期上可能會縮短,因此食品業者使用率較低;但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業者投入研究,將可以讓再生塑膠的品質升級,未來一樣可期。
以Curves可爾姿來說,我們常使用到塑料商品像是搖搖杯、益生菌的瓶器都是以塑料為主材料的商品,你可以發現塑膠製品在生活中其實真的很難避免,但我們可以透過減少一次性的塑膠使用及做好塑膠瓶回收來幫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除了透過有效的回收,可以幫助減少垃圾處理帶來的汙染,也可以選購大包裝的商品,以減少包材的浪費,並可減省製造原生塑膠需要使用到的石油資源的需求,幫助地球環境減輕負擔。
參考資料:
Alice A. Horto, Plastic pollution: When do we know enoug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Volume 422
環境部、WWF、永續台灣ESG今周刊、CSR@天下、大豐環保、回收大百科